“行走中原,寻味非遗里的青春力量”——商学院学生团队开展河南非遗美食调研

发布时间:2025-04-03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马豪爽  摄影:马豪爽  来自:商学院    责任编辑:曹佳丽

为深入了解非遗美食背后的故事,并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非遗技艺与文化,8797威尼斯老品牌商学院2022级和2023级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多名学生组成的调研团队踏上了河南非遗美食调研之路。商学院学生调研团队跨越6座城市,探访12家老字号,与非遗传承人对话。那些热气腾腾的灶台、布满岁月痕迹的工具,还有手艺人眼里的光,让青年学子真正读懂了“非遗”二字的分量,更加坚定了保护与传承非遗美食文化的决心。

商学院学生调研团队辗转多地,分别来到了开封鼓楼、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开封市尉氏县洧川镇、安阳市滑县等多地,对非遗美食传承生态展开深度调研,通过拜访当地非遗美食传承人,了解到非遗美食制作工序的艰辛,同时走访了当地居民,发现非遗美食的种种问题与传承的困难。对此,团队成员都深有感悟,积极提出建议,决心为非遗美食传承出一份力。

调研团队来到了开封鼓楼的“第一楼”,拜访了非遗技艺传承的第五代传人,探寻美食背后的传承与创新。凌晨三点,团队成员跟随传承人王师傅来到开封鼓楼街的“第一楼”后厨,此时后厨已经亮起灯。王师傅邀请团队成员体验揉面,切身感受纯手工制作非遗美食的不易。团队成员T恤被汗水浸透了一半。“大学生能吃苦不?这老酵面得揉够300下,劲儿才透!”王师傅的手掌布满老茧,却把面团甩得像在跳舞。王师傅说,一笼合格的开封小笼包必须“18褶、25克、90秒蒸熟”,店里最老的蒸笼用了40年,竹香都渗进了面皮。团队成员百感交集,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包子后面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这也更印证了非遗美食传承技艺的名不虚传。

商学院调研团队来到了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展开调研行动。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历史悠久,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非遗传承人高群生之子——高朋的热情介绍下,团队成员了解到制作逍遥胡辣汤的工序。其制作的胡辣汤具有"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的特征,食用时配以小磨香油、陈醋,汤鲜味美,滋味醇厚,营养丰富、健胃醒脾。团队成员和高朋先生还就逍遥胡辣汤的推广方案、销售策划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共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集思广益、出谋划策。随后,团队成员在胡辣汤店内展开了问卷调查活动。问卷内容涵盖了当地人对胡辣汤这一非遗美食的喜爱和了解程度、胡辣汤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在场顾客认真填写,评价道:"胡辣汤汤头绵柔香醇,没有过于刺激的辣感;面筋有面香味;用料实在,肉块较多,非常美味。"通过这次对高群生胡辣汤总店和胡辣汤博物馆的探访,商学院学生调研团队收获颇丰。胡辣汤美食作为地方特色美食,承载着地域的记忆和民众的情感。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胡辣汤的传承和发展中,将胡辣汤这样的美食文化瑰宝流传下去,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贡献持久力量。

随后,商学院学生调研团队来到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洧川镇,对当地传统美食——洧川豆腐展开深入调研。洧川豆腐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口感和精湛的工艺闻名,2009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非遗传承人的详细介绍下,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洧川豆腐的制作工序。其制作的豆腐具有“麻绳穿提、秤钩挂起、口感醇厚、久炖不烂”的特点,食用时佐以特制辣椒酱或香葱调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当地百姓和游客喜爱。

调研过程中,学生调研团队与传承人就洧川豆腐的品牌推广、市场化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让这一传统美食走出河南、走向全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此外,团队成员还在洧川镇豆腐作坊及周边餐馆开展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当地人对洧川豆腐的认知程度、消费习惯以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等。探访到当地钟爱洧川豆腐的老人家,她谈论到:“洧川豆腐质地紧实,豆香扑鼻,无论是凉拌、炖菜还是煎炸,都别具风味,是家乡的味道,也是文化的记忆。”通过此次调研,商学院学生调研团队深刻感受到洧川豆腐不仅是一道地方美食,更是承载着洧川镇历史与人文情怀的文化符号。未来,团队希望借助新媒体传播、文旅融合等方式,助力洧川豆腐的推广与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一非遗美食,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 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一代代人用手温焐热的、跳动的生活。青春或许稚嫩,但年轻的心永不言弃。”商学院学生调研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调研大大激发了他们助力非遗美食技艺传承的动力和信心,愿将所学所思转化为为文化传承的实际行动。

版权所有 2001-2017 8797威尼斯老品牌永久在线登录-官网正版|安全可靠的选择
地址:河南省郑州新郑龙湖镇文昌路1号 电话:0371-62436046,62436222 邮编:451191 E_mail:2365127546@qq.com